第(2/3)页 “依然记得从你口中说出再见坚决如铁,昏暗中有种烈日灼身的错觉,黄昏的地平线,划出一句离别,爱情进入永夜……” 就在这首《黄昏》的传唱中,2001年,来了。 黄昏的这阵风才刚刚刮起,暂时还没有传入内地,在内地这边,《当代歌坛》新年第一刊以【北戴河音乐节】为封面。 不容易! 他们憋了整整半个多月,新闻、照片通通压了半个月,如果购买2001年《当代歌坛》的第一刊就会惊讶的发现,这一期几乎是北戴河专场。 从封面到内页,从歌手独家专访,到乐队、歌迷专访,再到北戴河当地干部、居民的访问。 洋洋洒洒写了大半本杂志。 《当代歌坛》打响了第一枪,接着,最新一期的《音像世界》、《通俗歌曲》杂志也报道了北戴河音乐节。 然后。 香江的《明报周刊》,宝岛的《联合报》也提及了12月的这场内地摇滚乐盛事。 港台媒体报道,稀奇又不稀奇。 在几年前,很多港台媒体都跟风报道过内地摇滚乐,那时候,更多是一些立场问题。 毕竟。 摇滚乐象征着反叛精神。 在内地诞生摇滚乐本来就是一种很不可思议的事,不过,新鲜劲过去,又恰逢内地摇滚乐沉寂,这两年,港台媒体已经很少报道内地摇滚乐。 只是偶尔能看到。 大部分还是跟李杰和崔建有关。 这一次,几万人的音乐节又让港台两地感到震惊。 宝岛那边稍好一点,好歹面积大一点,有两千多万人,香江那边面积小,人口又少,看到几万人规模的音乐节,真的震惊了。 他们当地的摇滚音乐节才多少人? 几千人的规模,了不起上万人,因为这里只有娱乐圈,没有乐坛,摇滚乐只是一个很小众的市场。 摇滚乐在宝岛的情况也差不了多少。 李杰的那张《世界》,如果不是流行侧,销量哪能突破百万张? 最令李杰惊讶的不是港台媒体的报道,而是《青年报》刊登了一则【北戴河音乐节纪实】的通稿。 虽然中间夹杂着不少批评,比如留下了很多垃圾,厕所堵了,以及一些安全隐患。 但它报了。 不止是《青年报》,后续《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金陵晚报》等等发行体量颇大的报纸都对这场音乐节进行了报道。 如此大规模的报道,绝对是不同寻常的,罕见的。 那些嗅觉敏锐的人明显察觉到了这一变化。 即便是部分迟钝的圈内人,也很惊讶。 见报? 还是大规模见报? 开天辟地头一遭啊! 是不是哪里发生了一点变化? 变化确实是在发生。 这一切都跟近两年圈内风气的变化有关,最近这几年,那种苦大仇深的歌曲少了很多。 以痛仰乐队为例,原时空他们在2000年9月发行首张专辑《这是个问题》。 而现在,痛仰乐队签约摩登天空后发行的专辑名叫《不要停止我的音乐》。 最初这张专辑的名字应该是‘请不要停止我的音乐’,后来过审时,审核人员觉得‘请’字不太好,就把它给删了。 这张专辑和原时空那张同名专辑没什么关系,歌曲只有一首《再见杰克》类似。 其他的歌,完全不一样。 整体而言要偏流行金属一点,再保留一点点金属色彩。 更让李杰惊讶的还在后面,就在1月中旬,他收到了一个邀请,跟他几乎同时收到邀请的还有轮回乐队、许威。 这个邀请是央视《同一首歌》栏目发出的。 同一首歌是什么栏目? 央视的一档音乐类综艺节目,每周五晚准备在央视播出,它不同于选秀、音乐竞赛。 它更像是一个大型全国巡回式的拼盘演唱会,每一期都会邀请一批知名歌手。 或当红,或曾经当红,这些人会在全国不同的城市进行演出。 毫不夸张的说,《同一首歌》就是央视旗下的王牌节目之一,每一期的收视率都很高。 很多城市为了申办《同一首歌》,都是削尖了脑袋想办法。 央视是什么单位,不必多言。 曾经的摇滚乐别说进央视,就是登上电视台都是千难万难,这一次,李杰、轮回乐队、许威三人同时收到同一首歌的邀约。 虽然,或许,可能跟这一次的举办城市有关。 李杰收到的邀请是长安站,许威、轮回乐队也一样,但甭管是哪座城市,能登上央视的栏目,那都是破冰之旅。 消息传开,圈内震动! “军哥,这次真不是你找的孟鑫?” 即使李杰说了好几次,沈黎挥还是有点难以置信,成为摩登天空的掌门人后,他狠狠地恶补了一些专业知识。 连带着,他对风向的变化都敏锐了不少。 没办法啊。 都是被逼的,如果不了解风向,一张专辑投下去,很可能连个水花都翻不起来。 “真不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