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1934年7月5日,江崎岩吉提出了修正后的“超战舰”设计方案:排水量67000吨,装备9门460毫米炮,安装在三座三联装炮塔内,全部集中在舰首;4座155毫米三联副炮塔,4座双联装127毫米高炮;6轴,20万马力,航速31节至33节,18节时续航力1万海里。该设计的核心思想是以2艘超战舰和2艘新造的航空母舰为核心,以33节到34节的高速截击美国航空母舰作战群。此外,还有4轴、最高航速28节的第二方案。 但是1934年发生的“友鹤事件”和“第四舰队事件”使“超战舰”的设计工作被迫终止,并进行重新检讨。“造船鬼才”藤本喜久雄和江崎岩吉的方案被否决,福田启二大佐接任了“超战舰”的设计,日本造船界的元老级人物平贺让担任技术指导。此时,以航空本部部长山本五十六少将为代表的“航空派”已经敏锐地看出了航空母舰在未来海战中的巨大优势,因此反对建造两艘无用的巨型战舰,但是以军令部总长伏见宫博亲王、海军大臣大角岑生和舰政本部部长中村良三为首的死忠的“战舰党”,否定了“舰队航空化”的主张,无论如何也要建造巨舰,以作为“帝国海军精神的象征”。 1934年10月,军令部将江崎设计方案打回舰政本部,提出将航速提高至35节左右,同时增加舷侧防御。设计负责者以“技术上不可能”为由将军令部的意见顶了回去。军令部遂再度对超战舰要目加以修改,认为新战舰在未来的作战使命主要是参加敌航母舰队的追击战,与战列舰队展开水上打击战,因此有必要改善设计条件,将一座主炮塔移至舰尾。最后在1934年12月1日以“a-140”的计划代号正式命令舰政本部开始设计工作。“超战舰”就此纳入日本海军的舰船建造计划。这就是后来的“大和”级战列舰。 而对于“超战舰”的设计,藤本喜久雄还有一个“私人设计案”,在这个方案中,超战舰的排水量放大到了72000吨,全长320米,主炮为12门,以四联装的方式安装在舰首的三座主炮塔里,舰型和“纳尔逊”级类似。由于炮塔尺寸和重量过大,这个方案没有能够被提交给舰政本部讨论。 刚才藤本喜久雄手中拿着的被平贺让夺去的那张图纸,就是“藤本私人案”的设计简图。这可以说是藤本喜久雄“鬼才生涯”的绝笔。 藤本喜久雄呆呆地看着平贺让将图纸交给了一位工作人员装入档案袋,他掏出手帕,擦了擦眼角的泪水,慢慢的恢复了平静。 很快,工作人员便将房间里的图纸和资料收拾整理得差不多了,平贺让正打算离开,一位工作人员走了过来,将一幅铅笔画交给了平贺让。而藤本喜久雄的目光,也跟着落到了那张画上。 这幅画上,是用粗细不同的铅笔仔细的勾画出的一艘威武的战列舰,这艘战列舰拥有巨大的塔式舰桥和烟囱,在舰首处,有三座巨大的呈金字塔排列的四联装炮塔,此时这些巨型炮塔的四联装主炮分别扬起了两根炮管,呈45度角向着天空猛烈开火,炮口喷出长长的火焰,夹带着浓浓的黑烟。在这艘巨型战列舰的周围,还有几艘巡洋舰和驱逐舰,而在舰队的上空,竟然还画有几架飞机。 “这是你画的?”平贺让立刻便认出了这是那艘“藤本版超战舰”,不由得又是一声冷笑。 藤本喜久雄有些木然地点了点头。 平贺让又看了看这张想象图,他看着藤本喜久雄那满是血丝的眼睛和鬓边有些花白的头发,面无表情的将手中的画交给了藤本喜久雄,转身走开了。 北京,中华民国海军部,海军情报局。 此时,在情报分析室里,几个人正在谈论着刚刚从从日本得来的最新的情报。 “自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日本海军重新制订了作为华盛顿会议对策的海军整备计划。该计划分为计划a和计划b,作为‘当前应急之策’需要完成的计划a包括:第一,完成‘盘城’、‘天龙’2艘航空母舰;第二,建造8艘‘古鹰’级中型巡洋舰和8艘‘妙高’级大型巡洋舰;第三,确保建造26艘驱逐舰的舰体;第四,建造14艘巡洋潜水舰和10艘机雷潜水舰和28艘舰队潜水舰。” 第(2/3)页